案例 发布时间:2022-08-02 05:03:47
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保护司组织编写的《知识产权纠纷调解工作手册》于日前发布,鉴于知识产权纠纷的专业性, 调解员不仅需要掌握精湛的调解技巧, 具备良好的沟通、 协调能力, 更需要对纠纷相关技术、法律知识拥有足够深刻的见解, 方能在面对具体的纠纷时, 及时作出判断。基于此,手册中收录了18件法院调解和行政调解的典型案例, 供调解组织和调解员参考。
来源 | 国家知识产权局
专利纠纷调解典型案例——
照明专利侵权纠纷行业调解
【案情简介】
A 公司、B 公司均为我国光电照明产品大型研发、生产企业。2010 年A公司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了高效率LED 灯泡的发明专利, 并于2013 年获准授权, 经过A 公司的多年经营, 该产品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回报。2016 年, A 公司在市场上发现一款由B 公司制造的灯泡, 经鉴定认为其产品构造落人发明专利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故诉至上海知识产权法院要求B 公司停止侵权、销毁产品, 并提出了3000 多万元的赔偿请求。
【调解过程与结果】
该案于2016 年10 月由法院受理, 经过了近十次的庭前会议、正式庭审和专家鉴定, 针对该案技术要求高、保密性强的特点, 主审法官向当事人提出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调解, 双方同意。2018 年3 月, 调解中心正式受理此案。中心邀请了资深专家担任本案调解员。
在调解过程中, 双方针对被诉侵权产品是否落入专利权利要求范围、原告技术是否为现有技术、被告在侵权产品构造上的改动是否满足新技术的创新性要求等展开沟通。技术研发出身的调解员迅速发现了双方技术上的差异并阐明该差异在权利要求中的比重层次, 帮助双方分析专利技术的优劣所在, 并引导双方就专利核心技术的权利要求未量化的问题、专利权利要求撰写之初应当注意的细节等提出具体的调解意见。调解员还告知双方当事人专利技术在申请之初就应当将其中的核心技术细节化可参数化, 从而避免投入市场后因模糊的权利范围而引起不必要的讼累。经过多次沟通和当面交换意见后, 双方听取了调解员的意见, 最终一并撤回该案引发的多起诉讼。
【典型意义】
一是对于商事纠纷, 调解员的选定和调解策略的安排十分关键。从开始双方因申请专家质证和策略性申请技术审查的剑拔弩张, 到后来握手言和、成为商业合作伙伴, 共商未来发展的共赢局面, 调解员灵活运用调解策略。在解决“对与错” 的基础上, 成功帮助双方打开了合作局面。
二是商事调解能够帮助当事人高效解决纠纷, 化干戈为玉帛。相较于周期长、审判资源不足、诉讼成本较高的传统诉讼方式等, 商事调解具有低成本、高效率、方式灵活、自主履行率高等优势, 善于发掘解决纠纷的所有可能性, 公平公正地维护双方的合法利益, 促使纠纷双方将更多精力集中在未来发展与合作上, 充分满足商事纠纷主体根本利益最大化的需求, 有效把解决纠纷的时间、机会成本充分转化为再一次的合作再造, 真正实现“在商言商, 和合共赢” 的目标。
三是调解员承担的角色往往不仅是化解当前纠纷, 还往往扮演着普法者的角色。正如本案中, 调解员告知当事人专利技术在申请之初就应当将其中核心的细节技术化、可参数化, 通过当事人正亲身经历的案例, 适时对当事人进行知识产权宣传教育。
往期回顾
在线留言